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词祖晏殊:生如一壶茶,离若一抹香(下)

[复制链接]
查看1871 | 回复0 | 2021-11-17 09: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说到晏殊明哲保身,有两件事不能不提。

第一件事发生在真宗朝末期。据晏殊自述,他在担任知制诰时,曾被误宣入禁宫内。当时宋真宗已经病重,出示一纸文书给晏殊,其中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晏殊奏道:“臣是外制,不敢越职。”真宗点头同意,召来翰林学士钱惟演(翰林学士被称为内制),辖此事。晏殊又奏陈:“臣担心此事泄露,请留宿在学士院。”到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其内容与昨日所见大相径庭,晏殊深感惊骇。如果他出于私心,昨晚提前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透露出去,那此时等待他的就是“假传圣旨”的死罪,再加上时值两朝交替,他会再多一条“谋朝篡位”的大罪!他的谨慎保住了他及整个晏氏亲族,更使他的仕途有惊无险。

第二件事,发生在仁宗朝,与北宋另一位大词人柳永有关。当时,柳永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语,见弃于仁宗,遂想请当时同为词坛大家的晏殊替自己求情。晏殊言:“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以此黜退柳永,既给了柳永合理的解释又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仁宗一致,真可以说是北宋朝的“端水大师”了

晏殊虽然深谙明哲保身之道,但绝非圆滑世故之辈,在底线面前,他还是非常坚定的。《晏殊传》里记载:“……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忤太后旨。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又载:“殊性刚简,奉养清俭。累典州,吏民颇畏其悁急。”可见,晏殊的明哲保身,并非高高挂起,袖手旁观,而是进退有度,推行中庸的,无怪乎人们称他为“太平宰相”。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315.jpg
晏殊虽然一直处在朝堂权力的上层,甚至长时间处在权力核心,但他于政事上进取心却不强,相比于政事,可以说他对文学抱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晏殊自少好学,能诗善词,晚年仍孜孜学习,不知疲倦,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而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晏殊的词作,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冯煦《蒿庵论词》称之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与欧阳修共“开江西一派”。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认为,晏殊在词史中的地位主要是承先启后,以名公巨卿的身份和大量的优秀词作带动了词坛的繁荣,即“临川(晏殊)珠玉继阳春,更拓词中意境新”。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329.jpg
一方面,晏殊词大多为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晏殊词有的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多有清新之辞、娴雅之气。其词还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人生体悟,具有士大夫的气质,可谓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过渡者。晏殊也是北宋专攻令词并以此名世的第一人。

另一方面,晏殊词风格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婉转和谐。他善于捕捉瞬间情景,即景传情,构造缠绵悱恻的情词,对南唐的风格和形式多有继承,尤其受到冯延巳词风影响较大,学习冯词的明丽与疏朗,脱去了花间派的脂粉气。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云:“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属于“第一境界”。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343.jpg
晏殊的文章内容丰富,词藻华丽,“为天下所宗”;他还创作了上万首“闲雅有情思”的诗歌。宋祁《笔记》载:“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357.jpg
虽然晏殊政治建树不多,但他久居高位又品性高洁,自然不会做出尸位素餐这样的事情,他为官期间还是做了不少可圈可点之事的,其中,最为史书所津津乐道的是他的知人善任以及他一手引领了北宋教育史上著名的“庆历兴学”。

南宋时期的文学家、理学大师朱熹的叔祖朱弁曾言:“晏丞相、欧阳少师巍乎为一世龙门。”这句话主要从晏殊和欧阳修二人在奖拔人才方面的特殊功绩来评价二人。

晏殊识拔欧阳修,对于宋代政坛、文坛而言,的确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他对欧阳修的师恩,即便后来二人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亦未曾消弥,令欧阳修感怀颇深,在给晏殊的挽词中甚至写出了“解官制服门生礼,惭负君恩隔九重”之语。

欧阳修之外,晏殊一生还提拔举荐了很多贤能之臣,如范仲淹、韩琦、富弼、宋祁、杨察、李道辅、王安石等,皆为一世名臣。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420.jpg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421.jpg
除了选贤举能,天下学子受晏殊恩惠的更是多如繁星,不可胜数。究其原因,便是史上有名的“庆历兴学”。

晏殊任地方官时,极重视书院的发展。他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力邀范仲淹到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该书院(又称“睢阳书院”)与白鹿洞、石鼓、岳麓合称宋初四大书院。自五代以来,学校屡遭禁废,直到此时,才由晏殊开创大办教育之先河。

庆历三年(1043年)在宰相任上时,晏殊又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和改革教学内容,官学设教授。自此,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这就是有名的“庆历兴学”。欧阳修说“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并非虚誉。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443.jpg
微信图片_20211117091445.jpg
纵观晏殊一生,《寻抚记》私以为可用一句话形容:生如一壶茶,离若一抹香。

幼时成名,初露头角,是为头一道茶,茶叶初绽,其色清,其香新,其味甘。
宦海悠游,才华毕现,是为第二道茶,茶叶舒展,其色浓,其香馥,其味醇。
晚年安稳,怡心养神,是为末一道茶,茶叶沉淀,其色浅,其香淡,其味悠。

待晏殊离世,自仁宗至百官,再到学子百姓,无不遗憾叹惋。然斯人虽逝,文气长存,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诗山词海间窥其赤诚,感其清雅,触其情思,恰似一抹奇香,袅娜升腾,余味绵长……
文章来源:寻抚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懒得打字嘛,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就爱抚州网912fz.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需要先绑定手机号